3月6日下午,习近平总书记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的民盟、民进、教育界委员,并参加联组会,听取意见和建议。他强调,建设教育强国、科技强国、人才强国,必须坚持正确办学方向,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,要聚焦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,把德育贯穿于智育、体育、美育、劳动教育全过程,要坚持思政课建设和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、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,把思政教育“小课堂”和社会“大课堂”有效融合起来,把德育工作做得更到位、更有效。
我院广大教职工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,表示将深入践行为党育人、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,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,深刻把握教育强国建设的重大战略部署,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,立足本职岗位,矢志奋斗,砥砺争先,为推动教育强国建设贡献更大力量。
推动思政教育“小课堂”和社会“大课堂”有效融合
推动“两个课堂”有效融合,为思政教育工作者提供了根本遵循。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杨智勇表示,思政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,更是价值观的塑造、灵魂的启迪,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教学团队将认真上好思政教育“小课堂”,不断创新教学方法,组织学生开展实地研学,打造“行走的思政课”,让学生在革命圣地、历史遗迹中感受红色文化的力量,让学生在志愿服务的实践中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,让学生在职业体验中明确自身的发展方向和使命担当。
经济贸易系党支部副书记张昊表示,“两个课堂”的有效融合,不仅要体现理论的深度,更要增加课堂的温度,不仅要有理性的认知,更要有情感的共鸣,不仅是讲好中国故事,更是要讲生动的中国故事,让学生抬头听有情感的中国故事,思政教育“小课堂”的理论教学和社会“大课堂”实践教学有效结合,为高职院校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指明了方向。
加快构建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
“《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(2024-2035年)》明确提出,要全面构建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,这说明产教融合已成为职业教育的最大特征和最高任务。”电气与电子工程系副主任姚胜昶表示,将依托市域产教联合体和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,精准对接专业链与产业链,精确匹配课程群与岗位群,高质量建设现代产业学院,高水平打造产教融合订单班,通过“价值引领—能力建构—服务输出”三位一体模式,努力培养既精通智能装备操作维护,又深谙产业报国之道的新时代“智造工匠”。
“新时代职业教育,需打破传统办学边界,以产业需求锚定方向,以个性发展激活潜能,以生态协同释放活力,将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精准咬合。”通信与信息工程系主任张艳表示,进一步将行业认证标准融入课程体系,构建“课程共研、师资共享、技术共攻”的校企命运共同体,组建校企“双导师”团队,实施教师定期企业实践与成果反哺机制,推动师生携技术入企攻坚,以创新成果反哺教学,形成”教学—实践—创新”的良性循环。
致力培养大国工匠、能工巧匠、高技能人才
“尽管我国教育成就显著,但仍面临着人才培养结构与经济社会需求不匹配、创新能力亟待加强等挑战。”管理工程系主任沈爱凤表示,将紧跟AI、大数据、云计算等科技前沿,推广项目式学习,鼓励学生跨学科合作,利用VR、AR技术构建沉浸式学习环境,提升学习效率与趣味性,注重批判性思维、实验设计与数据分析能力,培养前瞻视野与实践能力兼备的复合型人才。
教务处处长李辉表示,我院将致力打造“江南工匠”人才培养模式,将工匠精神融入课程思政教学,以工匠精神为引领,通过校企合作、技能竞赛等方式,激励学生不断突破自我,培养持之以恒、脚踏实地的作风,全力提升专业技能水平,成长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。
大数据与互联网系党支部书记夏立治表示,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,就要坚持以服务求支持、以贡献求发展,把握好教育改革、科技创新、人才培养的发展逻辑和内在规律,不断在提高职业教育适应性上下功夫,努力打通教育链、人才链、产业链、创新链,实现职业教育与区域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。